人生最難面對的一件事,就是老伴比自己先行離去。相處了幾十年,共同創造過許多回憶,其中一方突然走了,另一半自然是非常難過,甚至會「心碎而死」。蘇格蘭聖安德魯大學研究過58000對夫婦,發現40%男性及26%女性,在喪偶後3年內離世。這種情況,又被稱為鳏寡效應(Widowhood effect)。
雖然沒有一個人的死亡證明會寫上「死亡原因:喪偶」,但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層面上,喪偶都對人做成極大衝擊:
1.悲痛自責
不同研究顯示,喪偶是為人帶來最大壓力的事件。假如一直未有好好得到宣泄的話,長期哀傷會令免疫力下降、失眠、食慾不振等等。有些人以為,假如另一半患有慢性疾病,需要長期照顧,離世對照顧者來說是解脫。但不少照顧者於喪偶後,反而會陷入自責的情緒,懷疑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夠好,導致另一半離開。部分人由於過往長時間生活重心都用於照顧另一半上,另一半走了,就突然失去了生活中心及生活動力,沉溺於哀傷之中。
2.無法適應新生活
平常一個負責煮飯,另一半就打掃,如今另一半不在了,煮飯打掃等所有功夫都剩下一個人來扛,不是所有人都能適應。即使扛得起,可是每次做同樣的事情時,少不免會想起另一本,想起原本有另一半在時的生活,觸景傷情。原本開心的晚餐時間,可能就變成了邊哭邊吃。結果就是愈吃愈少,影響身體健康。
3.缺乏安全感
過往有甚麼事情,都可以跟另一半有商有量。另一半走後,遇有事情想找個人傾訴都不容易。即使想打給子女,心中又怕會阻礙對方生活,久而久之就把事情都放在心中,於別人面前故作堅強,但其實內心非常不踏實,亦欠缺安全感。假如情況長期沒有得到改善,就有機會引發情緒病、失眠、抑鬱等情況。
那麼,作為朋友或子女,可以怎樣幫助喪偶者?
1.傾聽陪伴
對任何情緒不穩的人來說,專心傾聽甚至無聲的陪伴,就是最好的安慰。喪偶者可能會一直重覆又重覆傾訴與另一半的往事,又或是一直在哭泣,這些都是情緒宣泄的方法。「別太難過」、「你會好起來的」,這些說話其實不會起到任何安慰的效果,反而有機會令喪偶者不敢再表露自己的情緒,所以不宜掛在嘴邊。
2.不要強迫他/她振作
每個人走出傷痛的時間都不同,有人一個月就可以坦然面對,有人可能花上一年,仍然在哀傷之中。最重要是不要把自己的標準放在別人身上,不要強迫喪偶者在一定的時間「走出來」。而且要對喪偶者有耐性,不要說「你怎老是這樣」、「怎還未走出來」,這些說話。反而應該多加留意他們的日常生活,如果有長期失眠、或是情緒長期過於激動,就應該求醫處理。